陕西横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
一条秦岭隔开两大水系
秦岭以南属长江流域,水源丰盈
占全省总量71%的水资源
秦岭以北属黄河流域
占全省总量29%的水资源
缺水
成为关中和陕北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瓶颈
20世纪90年代西安家家户户加锁水龙头 图片源自陕西卫视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
由于气候的变化、经济发展及人口的增长
陕西省水资源问题日益严峻
为了彻底解决关中地区的缺水危机
一项惠及民生的超级工程
引汉济渭工程
诞生了
陕西版的“南水北调”
打破水资源瓶颈制约
陕西省内“南水北调”是治本之策
经过大量探索研究和方案比较
2003年
陕西省水利厅
完成陕西省“南水北调”总体规划
确定以引汉济渭为骨干线路
2005年
国务院批准了水利部组织编制的
《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
充分肯定从外流域调水
解决关中缺水问题的必要性
并要求加快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前期工作
2014年9月
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
《陕西省引汉济渭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5年4月
引汉济渭工程全面开工建设
引汉济渭工程建设动员大会 图片源自陕西省引汉济渭公司
引汉济渭工程
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补充
对建设东西互济、南北调配的
国家水网格局
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有重大战略意义
工程跨越黄河、长江两大流域
横穿秦岭
由调水工程(一期工程)
和输配水工程
(二期工程和三期工程)组成
总投资约516亿元
引汉济渭工程平面布置图 图片源自陕西省引汉济渭公司
调水工程(一期工程)包括
黄金峡水利枢纽
三河口水利枢纽
98.3公里的秦岭输水隧洞
输配水工程由黄池沟配水枢纽、
输水南北干线及23条支线组成
引汉济渭工程三河口水利枢纽图片源自新华社
其中
秦岭输水隧洞越岭段全长81.8公里
最大埋深2012米
是其关键控制性工程
建设过程中
秦岭输水隧洞先后遭遇
强岩爆、高硬岩、突涌水、
软岩大变形、高温湿等地质灾害
10余年间
开展科技攻关项目130多项
获得专利授权72项、发明专利7项
荣获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
……
超级工程的背后
是建设者攻坚克难、勇毅前行的汗水
也蕴含着诸多技术创新
2022年2月22日拍摄的隧道掘进机全线贯通秦岭输水隧洞瞬间 图片源自新华社
2022年2月22日
秦岭输水隧洞实现全线安全精准贯通
2023年6月
通过通水阶段验收
具备通水条件
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底部横穿秦岭
并且创造了深埋超长世界第一、
TBM单机连续掘进世界第一等
多项世界纪录
2023年7月16日
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先期通水
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引来的江水
穿过近百公里的秦岭输水隧洞后
最终补给黄河最大支流渭河
从而实现长江和黄河
在关中大地成功“握手”
引汉济渭工程效益图 图片源自陕西省引汉济渭公司
引汉济渭调水工程全部建成后
年均调水规模可达15亿立方米
可增加渭河入黄河水量
年均6亿至7亿立方米
可满足西安、咸阳等城市用水需求
受水区域总面积1.4万平方公里
惠及人口超过1411万
可支撑受水区内1.1万亿元GDP
新增500万人口规模的城市用水
坚守绿色底线的生态工程
秦岭是我国的“中央水塔”
作为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
引汉济渭百公里的输水工程洞穿秦岭
途经洋县朱鹮自然保护区、
国家大熊猫公园秦岭片区等
多个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
区域生物资源丰富,环境敏感点多
施工过程生态保护任务艰巨
工程在规划设计时
秦岭生态保护一直被放在首位
为了尽可能避开动物的活动范围
设计团队对线路进行了许多改线和优化
秦岭近百公里的输水线路
是当年专家组从调研考察的
近10条线路中遴选出来的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
工程还组建“朱鹮无人机中队”
通过高空拍照、河道取水、
光谱分析仪现场分析等方式
突击巡查施工环保落实情况
为了解决隧洞施工排水
可能带来的污染问题
在黑河上游施工区投资4000万元
建设专业设备深度净化施工排水
处理后的水质可达到地表Ⅱ类水标准
黄金峡水利枢纽工程配套建设的鱼类增殖放流站 图片源自新华社
作为引汉济渭工程的“水龙头”
黄金峡水利枢纽横亘于汉江之上
为了减少水利工程对鱼类的影响
建设了一条全长1908米的“生态鱼道”
还设有鱼类增殖放流站
促进汉江鱼类资源有效恢复
目前
引汉济渭二期工程正在加快建设
预计2026年建成通水
引汉济渭三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已经通过技术审查
这项超级工程
正不断润泽秦川、福泽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