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水生态文明 / 正文

从综合治理工程到生态区建设,从理念升级到文化融通,渭河治理十余载,陕西久久为功,致力于把渭河建设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幸福渭水绕秦川

来源:中国水利报 发布时间:2023-12-13 08:33

“碧波水荡漾,一条生态绿轴温暖百姓的心房……”动听的旋律,写实的歌词,唱出了当下渭河两岸百姓的内心感受。

渭河,黄河的最大支流,纵贯八百里秦川,孕育了华夏文明,滋养着三秦大地,是陕西人民的“母亲河”。渭河流经的关中地区,是陕西省政治、经济、文化的核心区域。

2011年至今,陕西省全面建成渭河综合治理工程,设立渭河生态区,推行河湖长制,逐渐将渭河打造成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文化河和致富河,用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如今,渭河从“小水大灾”的水患之河,到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成为幸福河湖建设的生动实践。

坚持人民至上——

实施渭河综合治理,堤固岸绿民心安

渭河,长久以来都是两岸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依托。但也正是由于这种长期的过度依赖和利用,到20世纪90年代,渭河已不堪重负。“小水大灾”成常态,泥沙淤积日趋加剧,水质污染问题突出,水量锐减,生态恶化。

“十二五”之初,按照国务院批复的《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陕西省委、省政府抢抓机遇,结合渭河新的特性和流域新的发展变化,举全省之力启动渭河综合治理,努力实现渭河“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2011年2月17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在西安灞河入渭口举行了渭河综合治理开工动员大会,渭河的“复苏”行动自此开启。渭河综合治理突破了以往单纯工程治理的模式,坚持综合性全面治理,这在陕西历史上前所未有;举全省之力如此大规模投资建设一项重大水利工程,这在陕西也是首次。

经过5年建设,渭河治理主体工程建成,兑现了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渭河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投资215亿元,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确保防洪安全是首要目标。经过综合治理,渭河城防段达到百年一遇以上防洪标准。

“詹刘险工,曾是渭河‘03·8’特大洪水受灾最严重的地区。”陕西省三门峡库区华州河务中心主任杨炜说,作为亲历者,遭受过渭河泛滥之灾,也见证着堤防工程的变迁,“如今,经过改建加固的堤防工程与控导工程、挡水闸工程以及交通桥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防洪体系,让詹刘险工的防洪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

同时,经过连续治污,渭河年均水质提高到Ⅲ类,入黄断面水质稳定在Ⅳ类,水质明显好转。

驱车行驶在堤顶道路上,如同穿行在生态公园里。“水清了,景美了,我特别喜欢来这里跑步、骑行。”“滩区绿化后,这里有了水面景观和生态公园,我们有了休闲、健身、娱乐的好去处。”谈到如今的渭河,两岸村民交口称赞。

渭河,已成为关中安澜的坚实屏障,拥有堤路结合的滨河大道、清水悠悠的黄金水道、绿色环保的景观长廊、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它宛若一条绿丝带,串联起富饶的关中平原。

推进绿色发展——

设立渭河生态区,描绘人水和谐新画卷

河湖安澜,为绿色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陕西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为陕西进一步治理渭河指明了方向。

陕西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紧紧抓住山、河、江、坡综合治理,加强以渭河、汉江、丹江综合治理为重点的重大生态工程建设,让三秦大地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2016年1月13日,陕西省政府召开第8次专题会议,决定设立渭河生态区。

渭河生态区西起渭河甘肃和陕西两省交界,东至渭南市潼关县入黄口,沿渭河两岸堤防向外侧按城市核心区200米、城区段1000米、农村段1500米范围管控。

设立渭河生态区,是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划定一定范围设立生态区系统保护河流是一项创新性工作,陕西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系统化思维,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按照建设人水和谐新渭河的治理理念,通过保护水源、改善水质、修复生态,形成蓄水滞水留水、排洪泄洪兼容的渭河特色水生态,河道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西安湖,总面积3000亩,生态水面面积1500亩,现在是西安市最大的再生水景观湖泊,这片区域曾经是渭河西安城市段机场桥上游滩区治理项目的一部分。治理之前,这里是多处被废弃的连片砂坑。“我们利用原有的废弃砂坑,因地制宜,聚沙成岛,聚水成湖,形成了水域景观。”西安市渭河生态管理中心综合科涂家耀介绍。

走进宝鸡市眉县猕猴桃产业园区,工作人员介绍:“‘天赐人间奇异果,地赋眉县猕猴桃’,渭河治理为猕猴桃种植提供了便利的灌溉条件、优质的生长环境。”

一位参加了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暨猕猴桃产业发展大会的参展商感叹:“这里水质好,水资源充沛,猕猴桃生产环境更是好。我们也因此有幸参与到当地‘果丰民富,振兴乡村’的建设中。”

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渭河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带来了明显的产业聚集效应。眉县猕猴桃产业园区等一批高效、绿色、高新产业沿河布局。沿渭建设8个省级重点示范镇,为流域发展和群众致富增收开辟了新空间。渭河治理为陕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成为陕西生态文明建设的一张亮丽名片。

建设幸福河湖——

巩固渭河治理成效,建管并重护长远

如何让每一项治渭成果长久发挥效益?河湖长制的推行让这一问题有了最优解。

陕西省委书记和省长担任省总河湖长,省委书记兼任渭河省级河长。目前渭河各市级、县级河长均由沿渭各市县党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在落实渭河河长制过程中,陕西全面建立起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的河湖长制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

“渭河西安城市段,有两名市级领导任渭河河长,并设立区县级河长5人、镇街级河长31人、村社区级河长112人。”西安市河长办的李武朝向记者介绍,“我们通过河长挂帅、率先垂范,‘一河一策’、前瞻规划,建管并重、精细管护三方面举措,初步形成水系治理新格局,河湖面貌得到显著改善。”

从昔日人迹罕至的“野河滩”,到如今展示杨凌城市形象的“会客厅”,渭河杨凌段的变化离不开河湖长制的全面推行。“河水变清了,生态环境美不胜收,经常能看到白鹭等野生鸟类在这里嬉戏,这里也成为附近居民休闲的不二之选。”工作、生活在杨凌示范区的庞鹏岗高兴地说。

渭河岸线划定和管制也走在全国前列。作为全国水流产权确权试点,“陕西渭河试点路径”为全国开展水流产权确权和河湖划界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同时,陕西加强立法,用法治力量守护好渭河母亲河。2023年4月1日起,《陕西省渭河保护条例》施行,这是陕西省流域保护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标志着渭河流域生态保护治理进入了新阶段。

“建设让人民满意的幸福河湖,是我们河湖管理和全面推行河湖长制工作的奋斗目标。”陕西省水利厅河长制湖长制工作处处长周照程说。河湖长制工作推行以来,当地解决了一大批群众关注且迫切需要解决的涉水问题,渭河“由内至外”实现蝶变新生。渭河及其支流清姜河,先后获评第一届、第二届“全国最美家乡河”;渭河综合整治工程,入选水利部“人民治水·百年功勋”治水工程名录。

弘扬渭水文化——

守护厚重历史文化,水载文脉通古今

渭河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河。

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作为文化大省,陕西在渭河综合治理和生态区建设中,突出渭河文化传承,充分挖掘沿渭各地历史文化。在景观设计上,宝鸡反映周礼文化、杨凌反映农耕文化、西安反映汉唐文化、咸阳反映秦文化、渭南反映“三圣”文化,提升渭河文化魅力。

在灞河入渭口,一座壮美的大桥惹人关注,巍峨的桥头造型取自汉阙,桥身观景通道由3组汉代建筑风格的廊亭组成。在桥头,汉家气象、灞渭之景一览无余;在廊亭内,“八水八景”和“七十二峪”水文化根植其间。它就是灞渭桥,既是贯通渭河南大堤的控制性工程,也是一座文化景观桥。

在杨凌渭河生态公园,农耕文化、水文化、古渡文化融汇其中,“一眼杨凌,千年农耕”的美名在渭河河畔传颂。同时,智慧步道在公园内实现全线覆盖,游人用手机扫码就能记录下运动的相关数据。穿越千年,科技赋能,古今智慧在渭河河畔相遇相融。

…………

悠悠渭河东流淌,幸福渭水绕秦川。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文化河和致富河的美好愿景,随着渭河综合治理和生态区建设,融进了沿岸百姓的幸福生活。这条崭新的渭河蜿蜒奔流,在潼关三河口汇入黄河,也成为陕西深入践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最好见证。